2013年10月28日,由汽车商报主办的城“振”车市——城镇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。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为汽车产业、尤其是自主品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话题。以下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讲话实录。
李毅中:各位专家、各位企业家、各位嘉宾!
汽车商报举办这个论坛题目很新颖,研究城镇化与汽车发展的关系,商报的负责人要我来作一个发言,我开始有点犹豫,我说城镇化和汽车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,这确实是要业界的人士充分的调研然后发表意见,我的研究不是太多,考虑到汽车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,连续几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跃升为全球产量第一,市场潜力也很大,但是确实在能源、环保、城市拥堵的问题很严重,这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话题。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、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
所以我也想结合我国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的发展,就产业支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两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。
首先说说实现新兴的城镇化要大力提升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。
工业化导致了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,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。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,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四化要同步发展,这是十八大的亮点,也是我们中国工业化的实际特征。其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良性互动,融合发展,要避免两种倾向,一种就是城市发展没有产业支撑或者产业支撑不足,这个城市逐渐会空心化。另外一种就是产业发展没有城市依托,往往是孤岛化,过去也走过这样的路。无论空心化还是孤岛化,都是我们在工业化、城镇化中需要避免的,关键还是要有产能支撑。
首先我说说充满活力、核心稳定的城市必须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,城镇化的经验表明,产业集聚代表人口集聚,产业繁荣促进了城镇的繁荣,当然,产业支撑不一定就是工业,主要指工业,不一定是工业,也可以指商贸、物流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,每个城市的特点不一样。但是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支撑城市发展就没有根基。
有关方面曾经做过调研,我看过报告,以一个工农业都有较好基础的地级中心城市为例,假定这个城市的城镇化率2010年为50%,2020年提高为60%,提高10%,按照我们人均收入倍增的原则,GDP总量势必要翻一番,当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,工业在聚集地中的比例会缩小,现在大概40%,2020年多少呢?比例可能要缩小,但是它的总量还是要增加,算一算这10年工业增加值要翻一倍以上,才能保证GDP翻番,才能保证人均收入翻番。
相应,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的增长率也应该在20%左右,去年1到3季度全国是17.7亿,显得低了一点。工业投入如果不增加,量上不去,就改善不了。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制造业以及生产服务业的发展,城市不可能具有造血功能,城市目标和小康目标就难以实现。
即便有些城市以商贸为主、旅游为主,那么这样的城市也必须有相应的工业提供丰富的商品、积累雄厚的资金、创造充足的就业、培育高素质的人才,为发展商场和城市建设奠定基础、创造条件。
现在我说说城市要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,前面我说要有支撑,现在说要有工业体系,不少城市大兴汽车、石化等行业,业内人士不要嫌不好听,汽车工业发展是毫无疑问的,但是不分条件、不看市场、到处上汽车制造厂,恐怕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。全国有100多个城市都曾经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,所以产业雷同、低水平重复导致了产能的严重过剩,今天我不展开说,国务院发了文件,钢铁、电解铝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造纸厂,远不止5个行业,******总书记讲了多次,实践证明这样是不可取的。
|
|
|
|